学习 · 2017年5月26日 0

[ZT]转载好文

已获作者冰之冷授权,原文链接在此
我还记得,当年我在刚到美国的时候,想要真实地记录我所有的生活。好的坏的都像一张纸一样平铺开来。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写的博客就是这个味道,有些话想说,就写下来了,写完了一个字都不想动。那时候我以为这就是原汁原味这就是生活本来的面貌,以为写个文章思前想后又是选择结构又是突出中心的简直是死板世俗无聊甚至鸡汤。

直到后来,和一个喜欢摄影的朋友聊天。他说他从来也不构图;觉得学些艺术的基础没什么用,直接拿相机照出感觉就好;觉得后期最好不做片子最好不修,那才叫真。可我觉得至少要有些基本的艺术修养,对色彩光影和构图的认识,后期的适当调整也很大决定了对主题的突出,并且缩小了相机与肉眼看到的差别。甚至我认为我如果想要好好学摄影,一定要从一些基础学起,哪怕枯燥。我不能理解一个无法专业地形容出一个片子好在哪里或者差在哪里的人,怎么能说自己热爱摄影。
我也试图教过英语,也有各种英文不好的同学问我如何学英语,也跟人用英文聊天看别人写的文章email之类的。这些经历都让我得出一个结论:词汇量小发音不标准甚至听力不好让你多说两遍都是小事,但是句子结构混乱语法弱那就彻底不知所云。这是一个不仅基础而且相当难改正的地方。于是,小时候最不喜欢学语法的我,一建议别人学英语就说好好把语法学了。虽然其实我自己的语法也好不到哪去,啃着初一上半学期认真学和后面胡乱学的那点,勉强够用。
这时候突然发现,小时候厌恶的那些规规矩矩条条框框,死板的教科书,系统却枯燥的知识,那些我以为反对起来理直气壮的东西,也并不是毫无意义。基础要打扎实。这种陈词滥调连当初上小学的时候都想嗤之以鼻,现在却好像是品出了它的意义和内涵。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不满无非两点,认为规规矩矩地学了就限制了思维创造力,并且对这种知识性太强的东西本身容易缺乏兴趣。
可其实思维创造力是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意义。这好像是当初张三丰教张无忌打太极拳一样,拳法套路要先完全记住,才能开始忘记那些固定的套路,才能开始融会贯通,才能有创造和新的用法。否则反正是要忘记的,不如你也把它忘了,然后打两拳看看有没有这个威力。
我读研的时候非常敬佩我的导师。我最敬佩的不是他拿了什么样的成就,发了多少文章,累积了多少年的经验,甚至是掌握了多少我不知道的知识。我最敬佩的是他对我们本科就学过的各种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同样的知识,在我们脑海里是一页页写得满满的笔记,甚至上面的铅笔印早就淡掉了,而在他脑海里就是一张编织繁复的立体的网。于是我们如果有客座教授来讲课,他常常一眼就能发现并告诉我们讲课内容中与其他课程知识的联系,即便这个领域对他来说也是相对陌生的。这才是思维真正的扩散。
我曾经以为无知这件事是可以在娱乐中弥补的。比如我曾试图阅读一本号称“以清新健雅的笔法写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二十余位哲学家的生平传记和代表哲学思想”的书,以增加我对哲学的了解。然而我读了两页就放弃了。因为我发现我的注重点依旧在娱乐上,那些真正有内容有思想有典故的东西,即便是看过也匆匆就忘记了。这就好像小孩子看周星驰的电影,以为不过是有剧情的搞笑视频集锦罢了。所以,现在的信息都零散化娱乐化,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提高大家的兴趣,可是昨天看的搞笑哲学变态心理,今天哪里还记得住。
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尤其是长时间有逻辑有针对性地思考。可是如果想要做一个有点成绩的人,大脑不能懒。现在的人很浮夸,表现在用了点脑就觉得自己很厉害,想到点什么就以为是窥见了世界的真理。所谓厚积薄发,却被我们反过来用了。我们总以为出了学校不用上课不用读书就轻松了,可是没人逼着你还能静下心来真正学点基础又枯燥的知识的人,才可能成为有才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