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 2019年7月16日 0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前一段时间在市局这边上班,正好旁边就是图书馆,就借了这本书。本来是带着好奇心去阅读,然而开卷之后确实卷不释手,要不是赶上下班,我一天就赶着看完了。

一个人取得的成就,除了外界的环境,最重要的是自身的奋斗。我觉得,习近平能成为党的总书记,当然有其家庭因素,但即便假设历史阴差阳错,使他单靠自己的奋斗,他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党员。

十六岁,远离父母,去贫苦的陕北梁家河的山沟里插队,对一个从小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长大的高干子弟来说,的确是一种苦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陕北,对习近平来说,是一所学校。经历了插队锻炼的三关,他从有浮躁心理到踏踏实实的扎根农村,从平易近人和村里人打成一片到打坝修沼气带领脱贫,从红色家庭的传承到坚定信仰的建立,苍天不负有心人,他走出了梁家河。习近平成为了党的总书记,他面对的是一个更大更复杂的梁家河–一个有着六千万贫困人口的中国,在这里,我们就能读懂为什么他说,不能把贫困一代代传下去,为什么一定要2020年彻底脱贫。

2019071601.jpg

真是神似传说中的地下室青年。对一个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胸怀天下是很常见的,但难得的是他后来能脚踏实地,并做出了一番大事业。这就好像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吹牛谁都会,但难得是实现自己的理想。

2019071602.jpg

这一段就比较科学的解释了所谓“200斤麦子不换肩”的说法。他当时的意思大概就是不能换人,不能放下来休息。

这里面有两件小事特别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他刚到村里,听到有老人去世了,就去恭恭敬敬的鞠躬哀悼,这反映了他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二是习近平在赶集的时候,遇见了一个自称自己父亲警卫员的贫苦老人,习近平倾其所有帮助了他,这反映了他的善良和感恩。

这本书,可能有人会觉得它是在吹捧,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出身农村的人来说,它比《平凡的世界》、《我的大学》更为真实,也更励志,我给四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