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人民网的一篇好文。
今天5月8日,是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人员伤亡九年祭。
九年前,邵云环、许杏虎、朱颖惨死于美军精确制导导弹的攻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成千上万青年学生满怀悲愤,强烈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暴行,更多民众第一次通过互联网集中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著名的“强国论坛”应运而生。今天,在热盼奥运之际,我们则并非情愿地置身另一场抗议浪潮,反对某些西方势力歪曲事实、支持藏独、破坏奥运。历史的吊诡在于,九年过去了,我们仍不得不采取相似的方式,抵抗西方的打压与挑衅、傲慢与偏见。
我们依然不能被理解。有人指责我们采用民族主义的动员方式,“中国正处在一个令人感到惊恐的情绪中,上千的中国人挥舞着排外的拳头,这样的景象显示一个国家在通往超级大国的路上有可能会出现一股比一些乐观人士估计的更危险的力量”。类似的指责其实预设了两个前提:民众情绪是被人为操控的;民族主义是一种落后的价值观。
然而过去一个多月的事实是,互联网作为抗议浪潮的主要载体,许多网民更倾向采取激烈的表达方式,反倒是有关政府部门不断呼吁克制与理性。我们要开奥运会,又有哪个主人希望把自己家变成失火的天堂?这不符合逻辑。
值得辨析的是,到底什么是民族主义,什么又是爱国主义?早有人指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往往在这个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当它们自己受到攻击被迫寻求国民认同时候,它们说这是爱国主义;当中国等国家面临类似处境的时候,它们却说这是民族主义。
我们都是民族国家,我们希望知道的是,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可以完全抛开民族情感的爱国主义?如果有,请告诉我们那是什么?
的确,我们也认同,如果民族情感由于外力刺激而走上仇外、自我封闭乃至暴力的轨道,毫无疑问它就是负面的,这方面我们不是没有历史教训。这次抗议浪潮中,也的确出现了一些过激言论,有的还很极端。但主流是什么?更多的网民依然抱着寻求与西方沟通、理解的态度,我们期望澄清的仅仅是事实,以及基于这些事实所做出的符合逻辑的判断。仅凭网上只言片语的过激言论和少数情绪化的“抵制”言行,是否就要招致所谓民族主义的指责?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因为美国国宝级歌手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在《生于美国》中唱“To go and to kill a yellow man”,或者由于别的什么歌手在海湾战争中高唱“Killing an Arab”,而同样指责美国人玩弄民族主义?至少我们没有学着CNN主持人卡弗蒂的语气说过去二百年来美国人都是“一群暴徒”。因为我们理解,个别人表达的权利,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总体“光谱”是两回事;我们反对的是盲人摸象式的误读。
说爱国主义也好说民族情感也好,我们必须正视并且珍视它在中国的现实存在。由于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记忆,每个中国人都希望自己国家走向富强,在世界上取得应有的地位,而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既是这些诉求的源头,也是表达这些诉求的一个重要途径,过去如此,今天如此,未来仍将如此。我们身处的世界、每个人内心的情感,都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我们认同当今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比如WTO、环保、国际法体系,但我们并不认为它们构成了沟通渠道的全部;当内心最深沉的情感被触动的时候,我们也会径直发出自己最真切的声音。
只不过我们知道,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如果我们期望它走向一个健康、光明的未来,就必须导向建设性轨道,从而完成它自身的升华。而不是像美国政府一样,通过寻找一些子虚乌有的证据,将“9·11”遇袭的怒气,倾泻在它一直不喜欢的萨达姆政权头上。那么,今天我们面临的契机,就是办好奥运会,用开放的心态,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把我们内心的激情转化为看得见的成绩。我们要求别人理解我们,我们也同样要用行动去赢得别人的理解与尊重。
我们吃比萨饼、汉堡包,穿Nike,看NBA和欧冠,也用iPod。“最国际化的一代”,也是“最爱国的一代”。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伴随着祖国经济起飞而成长,我们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爱着你的爱,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对于我们,爱国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动员。我们努力成为真正融入世界的一代,懂得合理合法的游戏规则,了解自己的诉求和行为底线,“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邓小平)。
因此,当这种热情和激情转化为举办一届最好的奥运会,转化为中国明天呈现给全世界的形象,那时候,请完全不必惊讶。
评论